甘肅臨澤縣鴨暖鎮(zhèn)昭武村的楊發(fā)軍種了一輩子地,對土地那份感情,還用說嘛!眼下正值春耕,可他,卻有了棄耕的念頭。
為啥?“補丁地、巴掌田,大型機械作業(yè)難!币患宜目20畝,卻分散在12個地塊:最大的不超2畝,最小的剛過6分!安徽f鋪膜、施肥,光澆水就夠折騰。12塊地澆一遍,前后得忙活兩三天,一季玉米澆七八回哩!”楊發(fā)軍累得想歇歇。
同村的蔡紅恒倒不怕累,可掰著指頭,種地咋都不劃算呢:“玉米每畝利潤也就1700元左右,刨去人工會更低。農(nóng)閑打工兩個月,也有5000多!
把20畝承包地流轉(zhuǎn)出去吧?可由于地塊分散、質(zhì)量不齊,即使每畝地象征性收個一兩百,也怕沒人要呢!
轉(zhuǎn)機出現(xiàn)在去年初,張掖市甘州區(qū)平原堡糧食儲備庫和甘肅七彩曙光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相中了這些“沒錢途”的“補丁地”,可來了幾趟受了挫:“地太零散,談判艱難,一家不愿意整塊地都談不攏。”
“有田沒人想種、有人沒田可種!碑(dāng)?shù)攸h委、政府為解這個“死扣”,多次組織召開“院子會”,邀請村民代表商議,辦法終于出來了:成立“土地銀行”——村民將手中分散閑置的土地集中起來,由鎮(zhèn)上爭取幫扶資金平田整地,然后再統(tǒng)一流轉(zhuǎn)。
這不,臨澤縣首家“土地銀行”前不久在昭武村掛牌成立,平整后的土地,田成方,渠相連,一家一戶一塊田。這種“零存整貸”辦法,大大提高了議價能力,每畝地“年利息”可達720到750元。楊發(fā)軍、蔡紅恒兩家把自家承包地全存了進去,自己騰出手來搞養(yǎng)殖。
截至目前,首批近400名“儲戶”已將2100畝土地存入“土地銀行”。
《 人民日報海外版 》( 2021年03月16日 第 01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