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甘肅頻道>>理論·時評

以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(金臺隨筆)

馮天禹
2024年07月24日15:33 |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人民日報
小字號

原標題:以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(金臺隨筆)

  堅持以科技創(chuàng)新賦能考古事業(yè),讓百萬年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圖景更加生動,讓萬年文化史內(nèi)涵愈加豐富,讓5000多年文明史的脈絡(luò)更加清晰

  世界級重大考古發(fā)現(xiàn)有了新進展!前不久,國家文物局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、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。象形執(zhí)壺、琺華梅瓶、青花人物紋罐……水下考古同科技攜手,開啟埋藏千余米深海、塵封數(shù)百年的“時光寶盒”,一件件“沉睡”的文物蘇醒過來,驚艷了時光,訴說著歷史,也見證著科技的力量。

  茫茫深海,“打撈”歷史,絕非易事。曾經(jīng),受深潛技術(shù)限制,我國水下考古多集中在近海、淺海,對深海考古,只能“望洋興嘆”。2017年8月,我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“深海勇士”號成功進行首次載人深潛,拉開了我國深海考古的序幕。在此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、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(diào)查中,“深海勇士”更是以高精尖的“十八般武藝”,立下汗馬功勞。長基線定位系統(tǒng)猶如“燈塔”,精準導航;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相機則充當“眼睛”,在水下昏暗的環(huán)境中敏銳捕捉每一個細節(jié);全新升級的柔性機械手,既能穩(wěn)定提取文物,又能避免文物磨損……科技賦能,助力考古走向蔚藍深海,我們得以抵達更深更遠的水下世界,探尋中華文明的深海印記。

  文物是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。借助科技之力,越來越多文物得以揭開神秘面紗,與我們展開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中提取的陶器、瓷器,部分帶有“?!薄罢薄疤健薄皡俏淖栽臁钡鹊卓?,它們不僅是商品標識,也是歷史碎片,是沉淀的時光,折射著當時人們的日用常行,勾勒出數(shù)百年前的社會風貌,也講述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愉悅與艱辛、開拓與探索。

  一件件出水文物,也是重要的實證資料。從外銷的陶瓷器,到海外輸入的木材,再到帶有異域文化特色的琺華器……碧波之下的兩艘沉船滿載瑰寶,再現(xiàn)了明代中期海上貿(mào)易的繁榮景象,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(mào)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。得益于技術(shù)的進步,我們才能聆聽到這樣的歷史脈動,讓凝固的時光重新流淌。

  科技持續(xù)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。借助技術(shù)手段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”,能不斷深化對人類自身的了解。從利用碳十四測年,為開展各個文化、類型、遺址的比較研究確立統(tǒng)一的“時間標尺”,到應用古DNA研究,全面認識古代人群的遷徙過程、當時的社會形態(tài),再到通過有機殘留物分析,了解先民們對生物的加工、利用水平和相關(guān)載體的功能……用好科技手段,能讓那些或被厚土、或被海水埋藏千百年的文明遺存重見天日、重新“說話”、重煥光彩。以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,我們將更好溯源中華文明,不斷拓展人類文明的歷史記憶。

  科技打破的界限,還包括曾經(jīng)橫亙在普通觀眾面前的文物欣賞門檻。虛擬現(xiàn)實、增強現(xiàn)實、全息投影、人工智能等技術(shù)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文博領(lǐng)域。比如,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用裸眼3D技術(shù)還原考古現(xiàn)場,讓觀眾能夠目睹文物出土瞬間;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開發(fā)全真互聯(lián)元宇宙體驗項目,觀眾能夠憑借數(shù)字形象“進入”明代大報恩寺一探究竟?,F(xiàn)代科技讓歷史場景跨越時空得以生動呈現(xiàn),參觀者能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物的價值,感受文化的魅力與歷史的厚重。觀眾看得懂、有收獲、能共鳴,文物以更靈動的姿態(tài)走進大眾生活、走進人們心里,其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續(xù)。

  考古是為了解碼過去,也是為了奔赴未來。堅持以科技創(chuàng)新賦能考古事業(yè),讓百萬年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圖景更加生動,讓萬年文化史內(nèi)涵愈加豐富,讓5000多年文明史的脈絡(luò)更加清晰,我們將更加自信地走向明天,書寫更精彩的文明篇章。

(責編:焦隆、王彤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
白山市| 大同市| 天等县| 清原| 长寿区| 嘉义市| 江门市| 安阳县| 中牟县| 南部县| 蒙自县| 新龙县| 黑水县| 德清县| 乌苏市| 利辛县| 佛山市| 淳化县| 巍山| 洞头县| 南雄市| 会宁县| 石林| 宾阳县| 蓬莱市| 青阳县| 红河县| 三河市| 枝江市| 航空| 神池县| 南昌县| 盐源县| 防城港市| 青海省| 偏关县| 佛坪县| 赤城县| 榆树市| 农安县|